疫线·神经外科|城中村里那些治愈系的笑容 让人思考医学人文的内涵

稿件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日期:2022-03-26

2月27日,黑夜中的一阵电话声,打破了原本的安静,“医院党委要抽调党员支援沙头街道疫情防控,现在就走,你准备一下立即出发。”挂断电话后,来不及想太多,外科联合第二党支部党员、神经外科张策马上起床收拾东西。暂别家人,拉起行囊,在黑夜中,奔赴“战场”。不多时,我院的40余名医务人员陆续到达集合地点,在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景立的带领下,与其他兄弟医院一起,组成了疫情漩涡中最鲜明的一队旗帜——福医抗疫先锋队。

第二天早上8点,我院党员先锋队成员在大本营上沙小学操场集结。领取物资、制作上门采样所需“装备”、整理穿着防护服后,采样工作正式开始。张策作为医护人员和扫码员、安保人员组成三人小组,深入街巷,完成采样任务。

“虽然在深圳生活有些年头,但还是第一次这样深入城中村的各家各户。”张策看着眼前的城中村,空间狭小闭塞,通风采光不佳,条件也简陋,虽然封控影响了生活,但大多数居民都会积极配合,采完核酸后还会跟工作人员道谢。他一边感慨生活的不易,一边衷敬佩着他们的坚强与坦然。

越来越完善的基层防控与封控区生活保障让居民、抗疫人员吃了颗定心丸。在区委区政府、沙头街道办的安排下,一日三餐会送到各家各户,后方物资、医疗、生活保障也颇为到位,还有心理疏导热线24小时提供服务。医护、社区、公安三人小组有了固定搭配、负责固定的楼栋,采样工作渐渐变得更加有效率。副书记吴景立每天往返于大本营、指挥部,查漏补缺,悉心听取封控区内人员的反馈与意见,不断改善防疫流程与环节。领队的工会主席李涛、社康中心党总支书记马宁不仅要根据上级部署的调整随时优化队伍的工作安排,还要保障队员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之余,细心整理防护着装、打扫大本营等。

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张策和刚满一岁的女儿视频。“手机的另一边,刚和我熟络起来的女儿可能又要将我遗忘,不免有点一丝惆怅。转念一想,正是因为这样,正是因为有着团结的领导与战友,我更加要做好手上的工作,给这段缺憾,赋予特别的意义。”张策说。

抗疫的队伍逐渐扩大,不仅有医务人员的补充,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援,下沉社区的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纷纷加入到“大白”的队伍中来,承担着物资投放、生活垃圾转运、楼栋安全管理等繁重的工作。公务员、老师、社区工作者、外卖员、专车司机甚至是配合政策封控在家的居民们,都是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这也更加印证了那句话,疫情之下,万众一心。

3月14日,为更好的控制住疫情蔓延,全市公交地铁停运。随着集中隔离的居民陆续回归,加上气温逐日回升,采样工作越发艰难,爬十余层楼近200户人家的采样任务也显的愈发沉重,每次采完都会被汗水浸透全身。可每次当张策在楼栋里听到同事的那句“XX,你采到哪里了,我们帮你来啦”那一刻,有种别样的感动与幸福。前两天妻子告诉他,和同事拼车上班,大家都会相互体谅,偶尔加班也会等她一起回家,大家都在另一群人身上,得到了被关爱的幸福。

将近两个月的封控区支援即将结束之际,张策与同事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人的生命中疫情只是一小段经历,希望这段疫情留给人们的除了失去之外,还有那些善良、坚持与信念。待到疫去花开时,能和想见的人相见,能继续追求生活中的信与念,能相约在阳光下,愿我鹏城皆无恙。

 

神经外科 罗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