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专家建议注射丙球,许多患儿家长就慌了:会不会有副作用?
大家对“蛋白质”都不陌生
但是
关于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
有很多家长了解的并不多
丙球作用很广泛,例如具有预防传染性肝炎的作用,甚至还可以预防荨麻疹等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它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的简单,一般可以利用注射器注射到体内,也可以仅限肌肉注射。

丙球的药理作用
静脉用丙球为多价免疫蛋白,具有抗细菌和抗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体的功能,可迅速提高体内 IgG 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注射丙球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丙球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对丙球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用途也不断扩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儿科疾病的治疗,包括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儿童毛细支气管炎、重型肺炎、支气管哮喘、重症脑炎、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免疫缺陷病、川崎病、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多种疾病。丙球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而且还具有抗病毒、抗细菌等作用,因此,临床还常用于重症手足口病、麻疹、儿童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丙球可阻止多种重症疾病,例如手足口病等的病情进展。

以重症儿童肺炎为例:肺炎为我国儿童常见并且多发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反应。其中有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或者重症全身炎症反应的称为重症肺炎。
家长能观察到的重症肺炎的表现包括:呼吸明显增快、明显喘憋、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口唇发紫、面色苍白发灰、呻吟、拒食、嗜睡、昏迷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肺炎患儿体内存在免疫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紊乱。病原体诱发身体免疫功能失调,产生身体有害的细胞因子。此外,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健全可能是导致肺炎发生发展的直接因素。重症肺炎的孩子上述情况更加明显,重症感染也会导致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因此免疫治疗十分必要。丙球属于免疫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助力重型肺部感染,常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中。

关于丙球的副作用
临床上医生建议患儿应用丙球时,很多家长担心丙球的副作用,认为它属于血液制品。实际上,丙种球蛋白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健康人静脉血中提取制成的人血丙种球蛋白,另一种是从健康人胎盘血中提取制成的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二者作用相同,后者价格低于前者,且用量多于前者,但已停产。有些人盲目地、错误地认为丙种球蛋白是营养药、是补针,于是不管病情轻重、有病无病地滥用,结果会导致不良反应。已知对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有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和正在发热的患儿是禁忌应用的。相对来说,丙球为一种较为安全的生物制品,但个别人也会出现毒副作用,这种几率比较低。包括:
(1)过敏反应:丙种球蛋白中有少量IgA,IgA缺乏症患者输入丙种球蛋白后可产生抗IgA的Ig抗体,当再次输入丙种球蛋白时可产生过敏反应。
(2)全身反应: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出现发热、寒战、皮疹、恶心、头疼、胸闷等,多发生在输注初期,速度过快易发生,亦可在输注多日后发生。
(3)神经系统副作用:常见有头痛,与输注速度过快有关。也有丙种球蛋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报道。
(4)血液系统副作用:由于丙种球蛋白中含少量抗A或B的IgG,少数可发生溶血(乙肝合并溶血性黄疸)。
(5)肾脏损害:可发生短暂的无症状的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可能与丙种球蛋白中的添加剂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6)病毒传播:现有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不传播HIV、CMV、HBV,但是否传播丙肝尚不能确定。
(7)其他:脱发、眼葡萄膜炎等副作用。
小贴士
Q: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后,多长时间可以注射疫苗?
A:这个问题家长经常会询问,一般对于正常健康儿童来讲,打了丙球蛋白通常建议三周以后再注射疫苗。丙球和其它药物一样,有一定半衰期。一般注射后,在体内大约维持时间是三周,所以建议三周以后,再考虑注射疫苗;打了丙种球蛋白以后如果接种减毒活疫苗,需要间隔时间三个月以上。
专家介绍

关凤军 主任医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儿科特聘专家/学科带头人,普通儿科临时负责人,擅长儿童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儿童肾穿刺、血液净化、疑难危重儿童肾脏、风湿病的救治,对儿童难治性肾病、重症紫癜肾炎、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关凤军教授在中外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SCI 3篇,主持徐州市课题三项及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参与徐州医科大学创新项目一项。曾在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综合医院、美国托莱多大学医学院肾病研究所访学。主要科研方向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糖皮质、激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学术任职: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副组长。曾获徐州医科大学留学生院优秀带教老师、徐州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