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第二届炎症性肠病高峰论坛
3月23日下午,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举办、我院承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炎症性肠病(IBD)高峰论坛”在远程会诊中心举行。来自深圳市内外9家医院的消化内科、消化内镜、胃肠外科、病理学、影像学、药理学等多领域专家对消化内镜、炎症性肠病等领域的热点和最新进展进行解读和分享,并进行病例多学科讨论。专家们各抒己见、积极点评,现场热烈。

我院李建林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医院将尽最大努力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平台,希望广大同仁继续保持学术交流的热情,深化区域合作,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消化内科主任李瑾教授介绍,首次高峰论坛成功的召开深刻反映出学术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各学科、多平台交流合作,分享研读最新进展,促进了前沿学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了深圳IBD诊治水平的提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郭勤教授带来讲座“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诊治新进展”。他介绍了内镜评分、人工智能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放大染色、超声内镜、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分子内镜成像技术等通过对肠道黏膜、血管、腺体结构、炎症细胞浸润等分析评估肠道炎症严重性及疾病预后;分享了溃疡性结肠炎长期的管理,尤其是癌变的内镜监测,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的经验及心得体会。

北京大学深圳李曦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任天华教授、深圳中医院郭绍举教授以及我院黄群教授、王晓玲主任等参与主持、点评工作,针对新兴技术细胞内镜的适应症及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院李瑾主任带来2023ECCO关于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解读分享,详细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达标治疗,结合我国国情,争取由临床缓解——组织学愈合——肠道黏膜屏障愈合——分子水平、相关炎症因子转录水平的控制。她介绍了最新生物制剂的进展,对比英夫利昔单抗、维得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小分子化合物(S1PR调节剂、JAK抑制剂)、抗白介素类药物的适应症、禁忌证、并发症、临床缓解率、内镜愈合情况、组织学愈合情况等,引发选择药物治疗顺序、是否联合用药、药物失效后的药物选择的思考。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舒晴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王芳教授表示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用药经验。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陈泽明医生带来一例“克罗恩病术后狭窄”的病例分享,引发治疗效果欠佳,生物制剂优化转换原则的思考。陈文科教授、姚君教授、羊东晔教授点评:对于已经存在纤维狭窄的患者,本身治疗效果较非纤维狭窄患者差,根据指南建议术后八周启动药物治疗。此时应选用降阶梯方法选择药物,对于风险高的患者应优先实验起效快、起效强的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早期抑制炎症,遏制纤维化进一步的形成。此外,应避免因使用过大的药物浓度,过短的疗程而增加抗体的产生。

深圳大学总医院冯丽娟副主任医生带来的一份克罗恩病疑似病例,引发了全场的激烈讨论。大家认为,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是一种排他性诊断,排除感染、血管炎等,病理诊断非常重要。此病例在临床症状及一系列辅助检查的支持下,可以明确克罗恩病的诊断,再一次巩固了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治流程。

我院黄小珊医生带来“伴肛瘘的初发结肠型克罗恩病”病例分享,介绍了结肠型克罗恩病的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重要性。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刘丕教授、深圳市恒生医院叶红军教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申建刚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分享了药物优化转换的经验和见解,进一步强调全肠内营养支持、补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消化内科 罗千江 邱晓彤/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