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的使用
一、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一种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供者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通过科学的方法分离并制成高浓度的血液制品,然后依据患者的具体需要进行输注。成分输血的优点包括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便于保存和使用、节省血源以及减少输血传染病的风险。
二、成分输血通则
- 不可替代原则
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 最小剂量原则
临床输血剂量应考虑输注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最小剂量。
- 个体化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优输血策略。
- 安全输注原则
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
- 合理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 有效输注原则
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成分血的特点和使用
- 红细胞
功能 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缓解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
适应证 适用于改善慢性贫血或急性失血导致的缺氧症状,也可用于血液置换,如严重的新生儿 溶血病、寄生虫感染(疟疾、巴贝西虫病等)、镰状细胞贫血等。 不适用于药物治疗有效的贫血;也不应作为扩充血容量、促进伤口愈合或是改善人体状 态的治疗手段。
- 血小板
功能 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
适应证 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不适用于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无关的出血,也不适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TTP,或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除非出血危及生命。
- 血浆
功能 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或出血倾向。
适应证 无相应凝血因子浓缩制剂应用时,可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也可用于大量 输血、大面积烧伤、创伤、血浆置换等。 不适用于单纯扩充血容量和升高蛋白浓度,也不适用可通过其他方式(如维生素K、冷沉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浓缩制剂等)治疗的凝血障碍。
- 冷沉淀
功能 补充VIII因子、XIII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结合蛋白。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引起的出血,也可用于无特异性浓缩制剂使用时的Ⅷ因子缺 乏症、ⅩⅢ因子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异常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也可用于大量输血、DIC以及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尿毒症出血。有特异性浓缩制剂可供使用时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宜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四、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治疗可能发生发热、过敏等不良症状,医务人员应有效识别和上报输血不良反应类 型,并有效处理。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不同成分血的特点选择相应血液制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 生率。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主要有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呼吸 困难、过敏反应、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迟发性 溶血性输血反应、迟发性血浆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感染性输血 反应、其它/未知。
*参考文献:WST623-2018全血和成分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