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环境和女性生殖健康 ,作者张慧东
生殖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我们长期开展本领域国际前沿研究。 国际前沿:推广医学、预防等环境健康国际前沿动态。 大众健康:科普前沿,宣传环境健康知识,预防健康风险,提高健康意识。 科研服务:提供资讯,指导课题设计论文构思,辅导基金标书项目申报。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张慧东教授团队、曾俐琴教授团队和山西医科大学解军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环境科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2.2)发表了题为:“Organ-specific bioaccumulation of lithium and its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 female mice”的原创性实验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金属锂在体内的器官间蓄积规律及其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多靶点毒性作用,发现锂暴露可通过破坏卵巢、胎盘、子宫及胎儿的结构与功能,并诱发小鼠流产。
本研究基于孕鼠/非孕鼠暴露模型,模拟不同环境暴露剂量下锂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系统构建了锂在“胃肠道→血液→卵巢/子宫/胎盘→胎儿”的器官转运蓄积图谱。主要发现包括:仅5.6倍真实环境暴露剂量(really environmental exposure dose,REED)的锂暴露,便可显著破坏卵巢与胎盘结构及功能;28倍REED的锂暴露即可引发小鼠流产,损伤子宫功能及胎儿发育;器官对锂毒性的敏感性排序为:卵巢>胎盘>胎儿>子宫;多项生殖相关分子指标(Cyp19A1、Sohlh2、Pgr、Nr2f2)在低剂量暴露下即出现异常表达,提示可作为生殖健康风险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临床锂治疗剂量(28倍至56倍REED)可能对育龄女性构成生殖毒性风险,提示临床与环境健康管理需格外谨慎。
本研究首次明确了锂在体内的器官间蓄积路径与剂量效应关系,证实锂暴露对雌性生殖系统具有系统性、多靶点损伤作用,尤其对妊娠期个体影响显著,可能造成流产及胚胎发育障碍。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的樊啟刚、孙义和沈庆君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山西医科大学解军教授、中大八院曾俐琴教授和张慧东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深圳市医学科研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张慧东,中山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入选/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奖励一等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围绕“环境和女性生殖健康”主题,长期探索环境因素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并探索相应的干预措施,在面上、优青、科技部重点专项、省重点、市重点等26项基金的资助下,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Sci (2024)、Nucleic Acids Res (2018, 2020)、Autophagy (2024)、Redox Biology (2024)、Environ Health Persp (2023,被EHP选为Science Selection)、Part Fibre Toxicol (2024)、ACS Nano (2024,ESI高被引top 1%)、Environ Int (2023, 2024a受邀专刊, 2024b)、J Hazard Mater (2023, 2024a, 2024b, 2025)、Sci Total Environ (2025)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90篇。担任J. Hazard. Mater.和Sci. Total Environ.杂志的编委。
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妇科主任
团队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含直博、连读、联培),并提供教授前(博后)和博士前(科研助理)培训岗位,联系邮箱:zhanghd29@mail.sysu.edu.cn。
素材提供: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医学研究中心 张慧东
编辑:文志烽 林如娇
初审:佟艳婷
审核:吴景立
审核发布:林伟庭 陈燕铭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