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就催吐中八心理专家徐勇:小心食物控制你

稿件来源:临床心理科 发布日期:2024-09-20

减肥减到看到饭就反胃

饭前饭后必须上秤

多一斤都是灾难

吃完立马催吐

穷尽各种办法想变瘦

其实

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进食障碍

今天,精神卫生和临床心理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徐勇教授为我们讲解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如何避开减肥路上那些坑。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1)因节食导致显著的低体重。体重是显示其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可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来进行判断,对于成年人来说,BMI18.5是低体重的临界点,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低于该年龄BMI的第五个百分位可判断为低体重。
 

(2)害怕变胖、总觉得自己胖。即使处于显著的低体重,仍然害怕长胖,仍觉得自己胖,并采取各种行为防止自己长胖。心理学上使用“体相障碍”一词来形容这样一种认知障碍。比如,在患者眼中,自己的实际体形与自己心里认为的体形是不一样的,患者自己心里认为的体形要比实际上更胖。

(3)过度评价体形、体重及对它们的控制。患者很大程度上会根据体形、体重和对它们的控制能力来判断自我价值,并且对自我形象的评价往往是负性的。当患者很好地节制了自己的食物摄入时,会感到安心,而当出现“失控”的情况,多摄入了食物时,患者会产生焦虑、沮丧和内疚等情绪。

(4)除以上提及的主要特征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行为表现,如反复检查体形、体重(频繁的称重、照镜子、量身体尺寸等),或者由于身材焦虑而回避知道自己的体形和体重。存在偷偷进食行为,回避与他人或在公共场合进食,对食物与进食的关注增加,喜欢做饭,囤积物品等。

神经性厌食症的两种类型

(1)限制型。患者主要通过节食、禁食,或过度运动来减轻自己的体重。没有出现反复的暴食或清除行为。

 

 

(2)暴食清除型。患者会出现反复的暴食或清除行为(即催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当患者出现客观性或主观性暴食行为时,事后由于害怕变胖又会采取补偿性行为,试图通过催吐或服用泻药等将摄入的食物排出体内。

神经性厌食症可能带来的负性影响

(1)内分泌失调女性会出现闭经的情况,男性则有可能性欲减退及阳痿表现。

(2)患者由于限制食物的摄入,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导致脱发,皮肤变得干燥发黄,便秘等。体脂率过低也会使患者感到冷、感觉疲惫、虚弱、眩晕等。

(3)由于反复的催吐,患者会出现牙釉质被腐蚀,口周肌肉过敏的情况。

(4)焦虑、抑郁、进食内疚感等。神经性厌食症有着较高的共病率,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进食后会产生内疚感。

 

 

(5)专注力受损、思维会变得不灵活。由于进食过少,患者对食物的渴望和关注会增加,会周而复始地出现与食物和进食有关的想法,从而影响了专注力。

(6)患者严格的饮食规则和对进食可预测的需要会使患者回避社交性进食,导致一定的社交退缩行为。

 

既然有厌食,那就有相反的贪食~

(一)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与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类似,患者出现反复的客观性或主观性暴食行为,并采取催吐、使用泻药、利尿剂等补偿性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暴食发作时,患者在一段固定时间内摄入的食物量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时间段内的进食量,并且在发作时患者感到无法控制进食。

与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症的不同主要在于患者体重上,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或轻微超重。临床问诊发现,进食障碍患者多以限制型神经性厌食症起病,随着病情发展,不少患者转变为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症,进而发展成神经性贪食症。无论是神经性厌食症还是神经性贪食症,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患者强烈地害怕变胖,其背后心理病理机制类似。

 

(二)发生的原因及治疗

 

导致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性因素影响外,一些从事对身材有要求的职业个体或有相关经历的个体更容易患上厌食症,如舞者、模特和运动员等。

 

在性格特质方面,厌食症患者多存在完美主义和低自尊的特点,当无法控制生活中出现的其他各种事件时,患者可能通过控制自己进食和体重来获得控制感。如果患者曾经遭遇过外貌或身材侮辱,这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促使患者开始出现节食行为,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此外,家庭被认为是进食障碍产生和维持的因素,家庭关系模式存在缠结、过度保护、僵化以及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的特征。